English

快餐中的美国人

2001-02-28 来源:中华读书报 康慨 我有话说

《纽约时报书评》讲了个小故事,不久前,比尔·盖茨到奥马哈出差,在酒店跟他的忘年交沃伦·巴菲特晤面,然后这两位隔代的世界首富一块进了麦当劳,两人都深爱汉堡。大人物如此不拘小节,在前几年的中国一定会被视为勤俭节约的楷模,不过最近不宜宣传太多,一顿汉堡毕竟不如一桌酒席对拉动内需的贡献更大。

上周排名《纽约时报书评》非小说类畅销书榜第10名的一本书,便是对美国快餐文化的反思。书名《快餐国家》(FastFoodNation),作者埃里克·史娄瑟(EricSchlosser)是《大西洋月刊》的记者,他花了很长时间考察麦当劳和麦当劳现象。

在中国,有些“别有用心的人”总在散布一种说法,麦当劳这样的快餐店只能在美国的高速公路边上才有市场,说白了就是,麦当劳不过是不入流的路边店而已,到了中国才进了都市最繁华的地段。言下之意就是你们别把麦当劳当回事,还是回来吃咱们的国粹要好得多。也许在这家连锁快餐店的草创初期,的确有过只能在高速公路边安营扎寨的阶段,但麦当劳早已今非昔比。

随便哪一天,每4个美国人中,都会有一个拿快餐当饭吃。麦当劳在世界各地经营着2万8千家连锁店,它是美国牛肉、猪肉和土豆的最大买主,此外,它还是全美最大的玩具销售商和最大的私营游乐场业主之一,后两项显然与麦当劳的副业相关。96%的美国中小学生能够识别“麦当劳叔叔”的标志,而大约八分之一的美国工人都有在麦当劳打工的经历。“麦当劳”这个品牌算得上是世界上最知名的商标。史娄瑟说,认得麦当劳拱门形状的“M”标志的人“要比认得十字架的人多得多”。

毫无疑问,麦当劳已经彻彻底底地改变了美国人的日常食谱、饮食文化甚至经济和劳动力构成。史娄瑟所关心的当然不只这些表面现象和统计数据,他想知道为什么麦当劳竟可以在战后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内,轻易改变一种文化的面貌。

但是应该看到,美国人并没有因麦当劳而抛弃法式大餐、意大利面条和中国餐馆。相反,麦当劳使盖茨和巴菲特这样的超级富豪与加油站的工人同居一堂,不仅门口不设“衣冠不整不得入内”的牌牌,进去以后也没有雅座单间,小桌子小板凳,吃喝一样,没有尊卑,无分贵贱,至少从表面上拉近了贫富尊卑之间的距离,与美国的平民化传统一脉相承。

如今麦当劳和好莱坞一道,担当了美国文化输出的主力,欧亚非拉大陆各处,都可见到黄色的“M”标记,在一些心重的文化大国,自然挑起强烈的文化危机意识,因为麦当劳惯于从儿童身上下手,不由得那些老人们发出“救救孩子”的呼吁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